字型故事

文章分類:字體與文化
2017/03/01

字裡蘊釀好味道,招牌老店傳承守護手刻字的技藝 招牌業者幕後直擊(二)

除了字型設計師,還有什麼行業與字體朝夕相處?我們近日分別拜訪了傳統招牌店家與現代招牌設計業者,帶您一窺字型與招牌的關係,看招牌中的字體如何隨設計風潮演進。好招牌永遠能幫店家吸睛又吸金!

穿梭在萬華舊城的巷弄,總能在不經意的轉角處窺探到靜默專注的職人身影,時光彷彿在溫潤的手感中,回到了那緩慢步調的過往。永欣雕刻社就是一家位在此處的半世紀招牌老店,從五十年前時興的木作招牌,到如今廣為應用的電腦雷射割字,不僅參與了招牌的演進,也見證了時代的變化。

1300x400

「我今年六十幾歲,進入招牌這一行已經四十多年囉!」江金石師傅爽朗地笑著說。
 
江師傅回憶起早期木雕招牌業的風光,領著我們從巷口走到巷尾,原來這一整條街當年都是做招牌的廠房。曾經繁華的街道,隨著科技發展,雷射割字已逐漸取代手工刻字,傳統招牌店家不是歇業,便是隨著浪潮轉型。如今只剩江師傅工作室裡的木工師傅還忙進忙出著。

 

1300x400


永欣雕刻社在這行立足已久,是現今少數仍保留著手刻招牌技藝的店家,師傅們都有著三、四十年的老道經驗,因此即便雷射割字幾十秒就能切出一個字,還是有店家仍指名以手工雕刻的方式打造一塊招牌,特別是像糕餅店這類的傳統商號,手刻字始終是傳達親切人情味的好選擇。

熱情的江師傅為了展示手刻字的獨特,轉身搬出了一個紙箱,沉甸甸的,裡頭裝得正是兩周前剛以南洋檜木雕成的「美」字,溫潤厚實,讓圓體字的轉折有了細膩的手感;文字和諧的筆劃美感,好像也在師傅的手中被放大再現。不像雷射機台的操作人員,約一個多月的訓練便能上手;傳統手刻字的師傅們至少都得磨練個好幾年,才能出師,手刻的溫度似乎總需要以時間精心錘鍊而成。
 
追問起江師傅當年入行的情景,他說剛入行的小學徒,至少得磨個一年的功夫,基本字體才能刻得有模有樣。筆畫多稜角的明體是最讓小學徒叫苦連天了;相較下,圓潤飽滿的行書,則較容易上手。不過,江師傅又笑著說道,有真功夫什麼字體都容易啦!



 

600x350

江師傅再從充滿歷史感的櫃台抽屜裡,拿出珍藏的金箔與我們分享,說道:「人家常說『金字招牌』,在過去就是使用真正的金箔!」我們小心翼翼觸摸薄薄的金箔,體會到最珍貴的,是對真材實料的執著,最無價的亦是老師傅對傳統手藝的執著。另一頭,店中一位師傅正好在手雕木板小招牌,專注的神情完全不受我們吱吱喳喳提問所打擾。手刻的美感,正是在這一雙雙厚實、歷練的手掌中,刻入專注中所完成的。
 

此篇字型故事內容,感謝永欣雕刻社江金石師傅熱情受訪。